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32 点击次数:58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苏轼以诗笔为舟,横渡人间风雨,在九百年的时光长河里荡起永恒涟漪。这十首凝练其毕生心血的诗作,是黄州寒食的墨痕,是赤壁江月的清辉,是岭南梅枝的暗香,更是宦海浮沉中淬炼出的精神结晶。他以诗心观照万物,将贬谪之路走成文化苦旅,把人生坎坷酿成文字琼浆。今人重读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,仍能触摸到东坡先生滚烫的体温,那是在命运重压下依然舒展的灵魂,在世俗泥淖中始终高蹈的诗意。让我们循着这些经典,走进中国文人最璀璨的精神宇宙。
图片
1
自题金山画像
苏轼〔宋代〕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
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
公元1101年春,苏轼行至润州金山寺,见李公麟所绘画像,抚今追昔,在生命的最后驿站写下这首自嘲自挽之诗。诗中“心似已灰之木”暗合庄子“形如槁木,心如死灰”的禅境,道尽宦海沉浮后的彻悟;“身如不系之舟”则以飘萍之喻,浓缩四十年贬谪生涯,黄州寒食苦雨、惠州荔支香暗、儋州海雨天风,三处谪所串联起北宋最长的贬谪路线。末句“问汝平生功业”以诘问起势,却以谪地作答,看似荒诞自嘲,实则饱含血泪。东坡将人生最惨痛的经历,淬炼成超越苦难的精神坐标,在生命终点回望时,贬谪之路竟成文化丰碑,此中豁达,堪破生死。
图片
图片
2
观 潮
苏轼〔宋代〕
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至千般恨不消。
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
这首作于苏轼晚年的禅意诗,恰似他跌宕人生的哲学注脚。前两句以“未至千般恨”写尽世人追逐执念,正如他年轻时渴望建功立业;后两句“到得还来别无事”,恰似历经乌台诗案、三贬天涯后的彻悟,黄州耕耘、惠州筑堤、儋州讲学,那些惊涛骇浪终化作心湖倒影。末句复沓如禅宗公案,庐山烟雨依旧,浙江潮声如故,看山是山的水月道心,原是阅尽千帆后的返璞归真。
图片
图片
3
六月二十日夜渡海
苏轼〔宋代〕
参横斗转欲三更,苦雨终风也解晴。
云散月明谁点缀?天容海色本澄清。
空余鲁叟乘桴意,粗识轩辕奏乐声。
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
元符三年六月,苏轼遇赦北归渡海时作此诗。星斗横斜的三更夜,苦雨终风忽转晴,恰似他熬过三年儋州瘴雨,终迎云散月明。颔联以天海澄清自喻,暗讽乌台诗案以来诬陷如浮云蔽日,而本心始终皎洁。颈联借孔子道不行之叹与黄帝洞庭乐声,写尽宦海浮沉后的彻悟,昔年欲效鲁叟浮槎济世,今始知天籁自鸣。尾联“九死不恨”四字,将南荒流放淬炼成精神勋章,在人生暮年完成从愤懑到超然的涅槃,正如沧海尽头那道破晓的曙光。
图片
图片
4
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
苏轼〔宋代〕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苏轼于1071年—1074年(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)任杭州通判,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。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(1073年)正、二月间。首句描绘出晴天西湖波光粼粼的美景,阳光洒在湖面,波光跃动,尽显明艳之态。次句转写雨中西湖,山峦在细雨中若隐若现,似有朦胧诗意,别具奇幻之美。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。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,无论晴雨,西湖都如西施般美丽动人,淡妆素雅,浓抹艳丽,各有千秋。此比喻新颖贴切,赋予西湖灵动鲜活的生命力,也展现出诗人对西湖的由衷赞美与独特审美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图片
图片
5
题西林壁
苏轼〔宋代〕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公元1084年(神宗元丰七年)五月间,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。此时距乌台诗案已五年,宦海沉浮让他对世事有了更深体悟。诗中庐山千姿百态的峰岭,恰似人生百态,横看成岭是仕途顺遂时的坦途,侧看成峰是贬谪途中的崎岖。他跳出具体山势,以"不识真面目"的顿悟,道破当局者迷的困局。此时的苏轼,已从黄州团练副使的困顿中涅槃,将人生起伏化作超然智慧:唯有跳出"此山中"的执念,方能窥见生命本相。这种澄明境界,正是他历经劫波后的精神升华。
图片
图片
6
惠崇春江晚景
苏轼〔宋代〕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元丰八年(1085年),苏轼为僧人惠崇画作题此诗,以笔墨续写江南早春。竹外疏桃点破寒意,江鸭戏水暗应物候,蒌蒿芦芽铺展生机,末句忽以河豚逆流作结,将视觉画卷延展为味觉通感。此时的苏轼刚离黄州贬所,诗中却无半点萧索,反以"鸭先知"的敏锐、"河豚上"的鲜活,写尽对自然律动的陶醉。他总能把宦海沉浮化作观物慧眼,在蒌蒿满地的寻常春色里,窥见生命勃发的禅机。
图片
图片
7
赠刘景文
苏轼〔宋代〕
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1090年(元祐五年)初冬,五十三岁的苏轼在杭州太守任上,为挚友刘景文写下这首别具深意的勉励诗。此时的东坡已历尽乌台诗案的生死劫,黄州谪居的寒苦,恰如诗中“荷尽菊残”的深秋景象。然他笔锋一转,以“傲霜枝”赞友人困顿中不改风骨,更以“橙黄橘绿”喻指人生暮年亦有丰美之境。这抹亮色既是给刘景文的慰藉——经他保举方得升迁的老友,两年后便溘然长逝;亦是苏轼自黄州涅槃后的生命宣言,纵使官场起伏如四季轮回,只要胸中藏有橙橘般的赤子之心,便能酿出超越时空的醇甜。
图片
图片
8
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
苏轼〔宋代〕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
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。
公元1072年(宋神宗熙宁五年)六月,苏轼任杭州通判时醉笔挥就这首即景诗。开篇“黑云翻墨未遮山”,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,形象地写出乌云来势汹汹却未完全遮蔽山峦的动态。“白雨跳珠乱入船”,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,生动展现雨点大而急,杂乱地蹦入船中的情景。“卷地风来忽吹散”中“忽”字,凸显风来得突然,吹散乌云。“望湖楼下水如天”描绘出雨过天晴后,湖水如天空般开阔平静。全诗捕捉西湖天气骤变,有远有近、有动有静,尽显西湖雨景的奇妙,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与赞美。
图片
图片
9
和子由渑池怀旧
苏轼〔宋代〕
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此诗风格动荡明快,意境恣逸,圆转流走,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。苏辙十九岁时,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,但未到任即中进士。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,同住县中僧舍,同于壁上题诗。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,又要经过渑池,因而作此诗。首联以"雪泥鸿爪"喻人生,鸿鹄踏雪的偶然痕迹,恰似兄弟俩当年题壁的青春印记。五载后重访,老僧坐化、旧题零落,寺壁苔痕间只剩轮回的佛塔,恰如宦海沉浮中屡遭变故的苏轼自己,母亲、发妻、父亲相继离世,乌台诗案的生死劫尚在前方蛰伏。尾联蹇驴嘶鸣的崎岖往事,却化作穿透时空的豁达:既然鸿飞东西本无定数,何不将雪泥上的指爪当作天地赠予的偶然诗行?这种对存在本质的洞察,让苏轼在往后贬谪路上,始终揣着雪泥般轻盈通透的心境。
图片
图片
10
和董传留别
苏轼〔宋代〕
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厌伴老儒烹瓠叶,强随举子踏槐花。
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。
得意犹堪夸世俗,诏黄新湿字如鸦。
治平二年春,苏轼罢官凤翔赴汴京,途经长安与寒门学子董传话别。董传虽布衣蔬食,却饱读诗书,气度超然,令苏轼想起自己辗转仕途的艰辛,此时他因反对新法自请外任,恰似董传困守科场。诗中"粗缯大布"与"腹有诗书"的对比,既是赞友人安贫乐道,亦是自况:纵使宦海沉浮,诗书浸润的气质终如金石之色,历久弥新。尾联"诏黄新湿"的期许,既是对友人的祝福,更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期冀,四年后董传病逝,苏轼为其料理丧事时,定会想起这首未竟的赠别诗,想起那个在终南山下与他共读《道藏》的布衣书生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